当前位置: 首页 > 技术服务
桂枝汤与麻黄汤相比力量弱吗?
添加时间:2025年07月02日     阅读: 4 次    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
    桂枝汤是“解肌”的,宋本《伤寒论》第16条后半部分讲“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”。这段会给人错误的印象:“解肌”力量不够强,所以面对“脉浮紧,发热,汗不出者”这样需要强力开表的病来讲,就力所不逮。桂枝汤“解肌”力量弱的误解也因此流传开来,但事实真是这样吗?
    “解肌”之“肌”不同于皮毛、腠理

    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:“邪风之至,疾如风雨。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。”其中演示了一种外邪侵袭的顺序:先是皮毛,接着是肌肤,再是筋脉,最后是脏腑。
    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“肌”是一个独立的身体部位,与皮毛、筋脉、六腑、五脏并列。
    李心机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记载:“《名医别录》谓葛根疗伤寒中风头痛,解肌发表,出汗开腠理;称麻黄通腠理,疏伤寒头痛,解肌,溲邪恶气。在此,开通腠理与解肌并列,说明二者之不同。”
    在《名医别录》中,“肌”是一个独立的身体部位,与腠理并列。
    宋本《伤寒论》第16条提到的“脉浮紧,发热,汗不出者”,是对典型太阳伤寒的概括。李心机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记载:“寒性凝敛,属静……这是一种类比。”治疗凝敛的“伤寒”需要用麻黄汤“开腠”之功治疗在皮毛、腠理之邪。这种情况下用针对“肌”的桂枝汤来治疗,病位都搞错了,因此“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”。
    “解肌”之“肌”仍属于两分法中的表
    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中记载,表里“如同《内经》中的阴阳一样,是古代的两分法辩证逻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。”
    笔者一向认为,“分”即科学。《说文解字》讲:“科,程(量度单位)也。从禾从斗。斗者,量也。”“科”的本义应该就是以“斗”来分别“禾”之多少,分得越细就越“科学”。但所有分的“科学”应该从“两分法”入手,即《黄帝内经》中指出的“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”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”等等。
    表里也是一对“两分法”,它只是开始,在临床中分得越细才越科学。针对“皮毛、肌肤、筋脉、六腑、五脏”的细分,笔者临床认为其就是比表里这对“两分法”更科学的分类方法。但要注意一个原则,即后面的细分法是要从属于“两分法”的,它要在认识上更细,但不能与“两分法”有矛盾和冲突。
    “肌肉与腠理相对应,肌肉、腠理和脏腑对比,肌腠属表,脏腑属里。而肌与腠对比,则有肌深腠浅之不同。”(见于李心机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)李心机老师这段话中包含两层意思:一是与“脏腑属里”相对,肌、腠都属于“表”;二是在都属于“表”的这些部位中,“肌深腠浅”。
    “肌”这个部位属于身体这个大系统的“表”,在“表”这个系统里,相比皮毛、腠理又在较里的位置。
    因为“肌”仍属于“表”,就需要与治疗“表”的其他方剂鉴别,比如麻黄汤。
    “解肌”和“开腠”所治皆在表,而部位不同

    “解肌”和“开腠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法。
    外邪侵袭后,有一种情况是卫气无力开泄,皮毛闭而无汗,卫气郁而欲伸则发热,表现为发热、恶寒、无汗、身疼痛、脉浮紧等,后世人称这种情况为表实证。另一种情况是卫气无力“温充肥司”,肌肤开而邪气可扰,卫气欲解邪而发热,表现为发热,恶风,皮肤不闭、汗出或无汗,脉象浮弱或不紧,后世人称这种情况为表虚证。
    “表实证”邪气侵袭、皮毛闭是初始病机,从皮毛闭到卫气欲伸而发热,是病机上的因果转化,《伤寒论》中以麻黄汤温覆发汗以“开腠”,疏通卫气,诸多表症随之消失。
    “表虚证”邪气侵袭、肌肤开是初始病机,从肌肤开到卫气欲解邪而发热,是病机上的因果转化。《伤寒论》中以5种措施服用桂枝汤发汗以“解肌”,温充卫气,诸多表症随之消失。
    从正气的角度看,有卫气无力疏通和卫气无力温充的区别。
    从邪气的角度看,有邪气侵袭皮毛和邪气侵袭肌肤的区别。
    同样是卫气无力,只是表达形式不同;同样是邪气侵袭,只是侵袭位置有别。
    容易让人误解的是,表实证和表虚证中的“表”是同一个位置。有这样误解的人,会想当然地认为:治疗“表实证”的方剂力量就强;治疗“表虚证”的方剂力量就弱。
    其实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,从卫气的角度来谈,一为疏卫,一为充卫,分工不同;从邪气侵袭的病位来谈,一在皮毛,一在肌肤,位置不同。
    表实证和表虚证用的是同一个“表”字,而实际上“解肌”和“开腠”所治完全不同。
    “解肌”和“开腠”两种治法不同,无法比较强弱
    宋本《伤寒论》第16条后半部分讲“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”。宋本《伤寒论》第42条讲“太阳病,外证未解、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”。
    “脉浮紧……不可与之也”与“脉浮弱……宜桂枝汤”的比较,可以推导出桂枝汤使用的要点便在于“脉浮弱”。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记载:“脉浮弱含有浮而不紧之意。表证见脉浮紧,就是麻黄汤证;见脉浮弱或浮而不紧就是桂枝汤证。在有表证的情况下,只要有自汗出的症状,脉象是紧不起来的,因此,不会是浮紧,只能是浮弱。表证经过汗、吐、下后,虽然表证仍在,但正气耗伤,因此不论其原来的脉象是否浮紧,经过这些治疗之后,脉象只能是浮弱,或浮而不紧,而决不会是浮紧的。”
    “脉浮紧”和“脉浮弱”反映的是“卫气无力开泄和卫气无力温充”的区别,治疗两种情况的治法不同。
    治法不同,可以比较力量的强弱吗?
    比如桂枝汤和大承气汤可以比较强弱吗?麻黄汤和白虎汤可以比较强弱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同理,“解肌”和“开腠”是两种不同的治法,所以不能比较强弱。
    综上所述,“解肌”与“开腠”是张仲景针对不同病位、不同卫气情况设立的平行治法。桂枝汤“解肌”解的是肌肤之邪,麻黄汤“开腠”解的是皮毛之邪。两者在“表”是一致的,但是在“表”这个系统里,两者分别处于不同的赛道,是不能分功效强弱的。两者针对卫气治疗是一致的,但是一者疏卫、一者充卫,两者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用力,是不能简单分功效强弱的。所以有初学者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相比力量弱的观点,是源于对《伤寒论》的片面解读,不可再以讹传讹。
    笔者将本文内容总结为如下4句:
    表实表虚表不同,
    脉紧脉弱卫两病。
    解肌开腠皆大法,
    力量强弱难轻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