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 - 2023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民族医药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
技术支持:北京天元中和医药科技研究院
京ICP备09057878号-15
强身健“脊”,护理“柱”力康复
添加时间:2025年04月22日 阅读: 18 次 来源: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
椎间盘突出、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等疾病是医院脊柱创伤科的常见病,手术则是多数患者倾向的治疗方式。但是,疼痛、恐惧往往使患者的身心在围术期承受着巨大压力。为了提高护理服务效能,推动临床医疗、护理与康复深度融合,确保患者得到专业、全面的康复护理服务,脊柱创伤科病区坚持以“患者为中心”,依托工作指南与临床经验,结合康复理念及科室实际工作情况,实施“有声式”服务、“路径式”管理、“细化式”康复、“贴心式”陪伴及“多样式”宣教“五式”康复护理服务,为骨伤科患者提供全面、安全、优质的护理服务,促进患者早日康复。
1.“有声式”服务,加强护理文化建设。脊柱创伤科护理团队秉承“用心温暖,用爱服务”的理念,建立“有声式”服务模式,即“患者初到有迎声、合作有谢声、疑问有答声、术后有问声、需要有应声、治疗有名声、不适有慰声、出院前日有嘱声、出院时有送声、出院后有访声”,让人文护理深入病区。通过温馨话语,缓解患者入院紧张和焦虑,给予患者术后康复信心和动力。
2.“路径式”管理,提高康复护理质量。护理团队严格遵循疾病诊治指南,联合本科室医生,与康复科、中医科和药剂科等团队协作,制定了椎间盘突出、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等科室常见疾病的全周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,明确了注意事项和与操作禁忌,确保患者术后接受科学、有效的康复护理。
3.“细化式”锻炼,形成精细护理特色。护理团队人员熟练掌握各类康复器具的使用方法,会根据不同时期患者,手、腿等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和需求,制定个性化、细分化辅助方案。例如,针对腿部康复训练患者,护士会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和肌肉力量,运用弹力带帮助患者从初期进行简单的腿部屈伸动作,到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,通过弹力带抗阻训练,增强腿部肌肉力量,促进肢体功能恢复;对于手部康复患者,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上肢麻木、无力等症状,护理人员会提供适合抓握的器具,从简单的抓放动作开始,循序渐进地带领患者进行训练,通过专业指导和正向鼓励,给患者吃下“定心丸”,帮助其重拾恢复信心;针对卧床时间久,起床不方便的患者,为了帮助他们锻炼上肢肌力,护理团队结合外出学习经验,为患者精心设计、安装了“起床带”,帮助患者方面起卧的同时,锻炼了肢体功能。
4.“贴心式”陪伴,提升护理服务温度。随着患者康复需求日益多元化,康复护理也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医疗照护,逐步从生理到心理、从疾病诊治到康复关怀延伸,使患者享受到全方位、个性化、高品质的护理服务。护理团队成立了人文关怀小组,针对不同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。面对患者的消极情绪,护士们会主动与患者沟通,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,分享成功康复案例,鼓励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,给予患者情感支持,带领病人将“被动治疗”转化为“主动康复”,用爱与专业,为患者驱散阴霾,照亮康复的旅程。
5.“多样式”宣传,让知识传递更生动。科室护理团队积极发挥成员个人专长,利用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开展宣教活动,除了传统形式的宣传折页、宣教展板外,还率先通过自制视频等形式,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象化,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疾病“防治康养”知识,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。
护理是技术,亦是对生命的共情。未来,医院护理团队将以创新为骨,人文为脉,始终践行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不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,完善全方位、全周期的护理服务体系,满足患者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健康需求,切实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1.“有声式”服务,加强护理文化建设。脊柱创伤科护理团队秉承“用心温暖,用爱服务”的理念,建立“有声式”服务模式,即“患者初到有迎声、合作有谢声、疑问有答声、术后有问声、需要有应声、治疗有名声、不适有慰声、出院前日有嘱声、出院时有送声、出院后有访声”,让人文护理深入病区。通过温馨话语,缓解患者入院紧张和焦虑,给予患者术后康复信心和动力。
2.“路径式”管理,提高康复护理质量。护理团队严格遵循疾病诊治指南,联合本科室医生,与康复科、中医科和药剂科等团队协作,制定了椎间盘突出、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等科室常见疾病的全周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,明确了注意事项和与操作禁忌,确保患者术后接受科学、有效的康复护理。
3.“细化式”锻炼,形成精细护理特色。护理团队人员熟练掌握各类康复器具的使用方法,会根据不同时期患者,手、腿等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和需求,制定个性化、细分化辅助方案。例如,针对腿部康复训练患者,护士会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和肌肉力量,运用弹力带帮助患者从初期进行简单的腿部屈伸动作,到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,通过弹力带抗阻训练,增强腿部肌肉力量,促进肢体功能恢复;对于手部康复患者,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上肢麻木、无力等症状,护理人员会提供适合抓握的器具,从简单的抓放动作开始,循序渐进地带领患者进行训练,通过专业指导和正向鼓励,给患者吃下“定心丸”,帮助其重拾恢复信心;针对卧床时间久,起床不方便的患者,为了帮助他们锻炼上肢肌力,护理团队结合外出学习经验,为患者精心设计、安装了“起床带”,帮助患者方面起卧的同时,锻炼了肢体功能。
4.“贴心式”陪伴,提升护理服务温度。随着患者康复需求日益多元化,康复护理也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医疗照护,逐步从生理到心理、从疾病诊治到康复关怀延伸,使患者享受到全方位、个性化、高品质的护理服务。护理团队成立了人文关怀小组,针对不同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。面对患者的消极情绪,护士们会主动与患者沟通,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,分享成功康复案例,鼓励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,给予患者情感支持,带领病人将“被动治疗”转化为“主动康复”,用爱与专业,为患者驱散阴霾,照亮康复的旅程。
5.“多样式”宣传,让知识传递更生动。科室护理团队积极发挥成员个人专长,利用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开展宣教活动,除了传统形式的宣传折页、宣教展板外,还率先通过自制视频等形式,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象化,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疾病“防治康养”知识,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。
护理是技术,亦是对生命的共情。未来,医院护理团队将以创新为骨,人文为脉,始终践行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不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,完善全方位、全周期的护理服务体系,满足患者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健康需求,切实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。